才開學1個月,醫院診所吹起一股兒童注意力不足評估潮,家長和老師一聽到「不專心」與「過動」便如臨大敵、焦慮不已。生活在隨時能上網、連大人都很難15分鐘不滑手機、不看臉書的世代,家長該如何協助孩子打造容易專注的心?

8法寶,打造超強專注力 每個孩子的專注力或許天生不一,但專注技巧卻可以經由後天培養習得,且平常在家就可以練習。《親子天下》綜整專家心法,提供家長八個簡單法寶,幫助孩子累積打擊分心阻礙的實力,練出能靜能動的好功夫!

法寶1
要遊戲也要運動
玩得夠+動得多=靜得下
遊戲是靜、運動是動,一動一靜互相配合,是打造專注力的最佳組合。 小孩玩樂高積木,運用了操作、認知、視覺與空間邏輯能力;等紅綠燈時,觀察馬路對面穿紅色衣服阿姨的褲子顏色,則運用了聽覺、視覺、短暫注意力跟觀察力。遊戲是鍛鍊專注力元素的最佳方式,也是較無壓力的練習法。
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認為利用遊戲鍛鍊專注的好處多多:因為遊戲好玩,本身就有專注動機;遊戲也能提高反應速度;遊戲的競爭本質,能讓孩子認識輸贏的概念,且可藉機與人互動、學習遵守規則。
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呂忠益說,運動是一種動態的專注,孩子必須要學會控制身體動作,才能專注於該項活動。運動能增加肌耐力、讓孩子坐得住,不會像條蟲趴著上課;運動能宣洩孩子過多的動能,吃得多睡得好;運動能改善心肺功能,增加大腦含氧量,腦袋更加清楚。
一般的感覺統合教室內會提供孩子「遊戲」跟「運動」的設施,比如球池、單槓、鞦韆、滑板等等。職能治療師利用專業,讓孩子使用這些設施和參與活動,來提升專注力。
如何把「警醒度」調得恰恰好? 從感覺統合理論來看專注力,主要是假設每個人腦部有不一樣的興奮程度,稱為「警醒度」。有人常態下警醒度偏低,整天都像是剛起床的狀態,精神渙散無法集中注意力;有人則在常態下警醒度總是偏高,所以衝動興奮,動個不停,做什麼都不能專注。所以感統理論強調,針對不同警醒度的孩子,給予適性、適量的刺激,把警醒度調整到剛剛好的位置。
因此,提升專注力的玩,不是亂玩,而是針對孩子比較弱勢的項目如視知覺、小肌肉動作,提供訓練。提升專注力的動,也非盲動,而是提供警醒度偏高的孩子強烈的本體覺刺激(比如全身重壓、抱著慢速轉圈),提供警醒度偏低的孩子強烈的前庭刺激(比如俯衝、吊單槓),進而改善專注力。
如何挑選遊戲與運動? 至於該選什麼樣的遊戲,張旭鎧建議只要孩子能專心投入、覺得好玩、可親子互動的皆可。比如記憶配對翻卡片遊戲,可以拿一般撲克牌來玩,但學齡前的小小孩也許還記不住黑桃、紅心等名詞。此時乾脆把孩子的遊戲王卡拿來用,「來,找找你的兩張青眼白龍各在哪裡?」提高孩子繼續玩下去的動機。又如走迷宮,是複雜度較高的遊戲,不只動手、動眼,還要考問題解決能力。小小孩走迷宮時常「穿牆過」、或每條路都走過一次。家長可以慢慢講解規則給孩子聽,自己示範一次,用吸引孩子的獎賞鼓勵他們照著規則玩。
針對學齡兒童的遊戲,專家建議可以多利用紙筆技巧,幫助孩子適應學校作業環境。另外也可多訓練孩子的觀察力,見微知著的「大家來找碴」遊戲,用手機或者數位相機,拍攝家中的一個小角落,讓家人去找。

運動方面的選擇,分為技巧性(需要練習技巧的桌球、籃球等)和體能性(單純重複動作,增加肌耐力)兩大類。只要孩子願意投入運動都值得鼓勵,流點汗、有點喘就可以,體能差的孩子運動強度不要太高。
只要孩子感興趣,每個運動都可以試試看,但新北市德心診所職能治療師林虹瑜提醒,家長必須慎選時間點,觀察孩子的眼神和反應,是太過亢奮還是虛脫,協助孩子在動靜間把自己調整到恰當的位置上。比如好動的孩子直排輪玩到九點,反而太 high,這時回家就要做點出力氣的動作,比如搬重物、擦地板,用力抱抱孩子,讓他們得以穩定下來。若是警醒度低的孩子當天晚上要做動腦的數學作業,下課就不要去上那麼久的直排輪課程。

可以幫助專注力的活動:遊戲
學齡前:擊掌、記憶配對翻卡片、踩腳邊氣球、打泡泡、盪鞦韆、123木頭人、大風吹、1是頭2是蹲下3是轉圈圈。學齡後:各類棋類、迷宮、積木、七巧板、拼圖、大家來找碴。 運動 學齡前:鴨子走路、學小狗往前爬、抱著轉圈圈、用棉被包起來疊三明治、丟接球、平衡木。 學齡後:各式球類、游泳、慢跑、直排輪、獨輪車、舊版國民健康操、丟沙包。

法寶2
勤用計時器 事事玩計時,培養時間感

法寶3
打造理想讀書空間 最偏遠的角落最合適

編輯的話

「不專心」的背後
文∣何琦瑜
這期《親子天下》封面再次談專注力,一方面因應九月開學季之後,學校和家庭裡經常上演的「專注戰爭」;另一方面,我們也想重新提醒,從更廣的角度來看,專注力不足,很可能不是眼前這個小孩的問題,而是兩個時代的認知落差,造成的集體焦慮。

容我先扯遠一點。美國管理大師哈默爾(Gary Hamel)最近出版了他的新作《現在,什麼才重要?》。哈默爾把人類的工作能力像是馬斯洛理論一樣,分成由下而上的六個層次:

層次一:服從
層次二:盡職
層次三:專長
層次四:主動精神
層次五:創造力
層次六:熱情

在這個層次架構中,最低層是「服從」:員工天天來上班,遵循組織所有規定與程序。再往上層是「盡職」:員工勤奮,直到完成工作。再上一層是「專長」,也就是智能或個人才能;每個企業都希望能擁有一群具有專業技能、訓練有素、熱衷學習更多的員工。

問題是,服從、盡職與才能,在全球化的社會裡,已經漸漸變成「大宗物資」。對企業來說,他們現在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、用很低的成本,就能買到這些能力。譬如美國企業到中國、印度、越南設置工廠,就能把無數工作交給一大群訓練有素、溫馴順從、以及廉價的勞動力國家。

如果台灣要追求更有附加價值的差異化地位,我們必須要從工業社會培養的底層人才,升級到創意經濟的時代。我們需要的未來人才,必須要有更高層次的能力:主動精神、創造力,與最高層次的熱情。哈默爾的說話對象,雖然是企業領導人,但這絕對不只是企業才要關心的事,套用在國家教育體系、培育人才最重要的基礎教育系統裡,也同樣具有啟發性。

乖乖坐好聽課,能培養創造力?

回到專注力的議題。學校老師和家長可能要想一想,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孩子不專心?是不是因為成人心中孩子學習時的理想圖像,還像十九世紀的工人一般,順服、安靜、訓練有素?我們還是期待,一次可以看三個電腦螢幕吸收資訊的這一代孩子,已經滿載著太多資訊來到學校的現代小孩,還要能乖乖的坐在教室裡,順服被動的「聽」課八小時?這樣的期待,是合理的嗎?這樣的訓練和教養,能夠培養出「主動、創造力、與熱情」的素質嗎?

這次封面故事描繪了各大身心診所開學後排滿了心焦的家長,等待診斷的孩子(見一二八頁)。在教學現場,愈來愈多的老師也受困於不安與躁動的教室,一堂課四十分鐘,要花三分之一的時間「維持秩序」,才能開始上課。由此我揣想,專注力已經不僅僅是個別小孩的困難。在多次的報導中我們也發現,其實孩子的專心需要大人的轉變:生活習慣、飲食、環境的配合之外,學校教室太過被動單向的上課方法、老師家長對孩子過度順服和安靜的不合理期待,都是「不專心」的表象背後,更需要調理的議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成美范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